此次會議于2018年4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這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獨家首發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發布會。會議的召開适逢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英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走入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走入内涵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受到全國外語界專家、學者和廣大教師的高度關注。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的約800位外語專家、院系領導、骨幹教師出席盛會。《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是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将于6月1日起實施。這是面向我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标準。此量表研發彙集200多位專家學者,來自國内外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高校及測試機構,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
會上,參與量表研制的專家們從多個角度介紹了量表,為我們勾勒出量表的整體框架,詳細結構和發展趨勢。會議各方谏言,精彩紛呈,新時代,新量表,新期待。現将會議有關量表的各個方面梳理如下:
《量表》項目負責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劉建達教授介紹了《量表》誕生的過程,《量表》的理論框架、特征、創新點及應用原則。他指出,《量表》的誕生将實現我國英語教學和測試的“車同軌、量同衡”,在英語學習、教學、測評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提供貫穿各學段的測評依據,有助于促進外語教育“一條龍”的發展,并引領外語教育和測評改革、服務國家語言戰略。量表是面向我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标準,對我國各級各類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從低到高劃進行系統、連貫的描述,覆蓋不同層級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英語能力,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形成三段九級構建多層級能力指标體系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何蓮珍教授在報告中以一項校本考試為例,綜合使用考試對接量表方法和認知診斷模型分析,探讨了《量表》在測評中的應用。她指出,研究表明《量表》有助于提供個性化的定性反饋報告,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和學生自主學習,促進教學、學習、測評的有機結合。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文霞教授從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現有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談起,分享了她對《量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應用的思考。她認為,雖然《量表》仍在不斷完善中,但必将深刻影響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模式,從而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教育部考試中心外語測評處處長吳莎的報告主要圍繞:為什麼要開展《量表》與考試(如雅思、托福等)的對接研究、《量表》在考試對接研究中的優勢以及研究中的一些思考展開。她還談到《量表》在考試對接研究中的應用問題,提出對接的證據需要充分,對結果的使用需要謹慎,對接研究方法需要規範化,考試的技術文檔需要完善。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守仁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量表》作為中國第一個覆蓋全學段的英語能力測評标準,其能力分級體現了我國各學段學生英語水平與描述語所描述能力的對應關系,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量表》基于“運用”的語言能力構念契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理念,對教學内容有“規定性”描述,為外語課程建設和教學資源共享、為實施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各類考試提供參照框架和共同标尺。《量表》關注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量表》對我們國家的英語教育起到引導、整饬、規範、提升作用,有利于實施“教、學、評、考”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歸納起來,量表對我們國家的英語教育教學可以起到引導、整饬、規範、提升作用,有利于實施“教、學、評、考”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隆重的量表發布會兼闡釋會後,高教社還進行了基于語言應用為中心的視聽說教學論壇。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王海嘯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餘渭深教授,來自美國National Geography Learning Team的Lewis Lansford,南開大學李霞老師,華中科技大學劉澤華教授,吉林大學潘海英院長都圍繞這一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這些演講或側重于教學活動設計,或側重于語言輸入,或側重于學生心智和情感的全面發展。但主旨為推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學英語》和《大學體驗英語》等教材。這兩套教材都是基于TED Talks的重在培養學生視聽說能力的教材。筆者也千裡迢迢帶回了這兩套教材的第一冊,可供教研室老師參考。
最後,由高教社社長緻辭,于會的近600位教師各領取了一套新鮮出爐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和同時首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标準》。兩套書面值260元,是高教社的貴重饋贈。筆者帶着一大摞書,曆經各種交通工具返杭,沉甸甸的分量,心情卻是異常不平靜。量表的制訂和實施,為我們的教學和研究提出了新方向,新規範。飽含着國家對英語教學的重視和期待。作為一線教師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責任和使命。新時代,新量表,新使命。我們英語教學将生生不息。

